8月27日,客家寻根研学研讨会在大谷关客家之源纪念馆召开。市侨联四级调研员陈红超,洛阳客家联合会会长王群乐,书记赵社民,常务副会长安锋,执行副会长杨亮、孙文东,副会长王静、李焕有,监事长祝成潮,河南科技大学副教授仝红星,伊滨区政协工委主任马少军、机关联络委主任赵云全,客家之源纪念馆馆长任宝燕等参加会议。
研讨会由王群乐主持。安锋详细介绍了《客家祖根地洛阳研学方案》。大家围绕研学项目的价值、研学目标、研学重点、研学设计、专家团队、合作模式等六个关键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既强调洛阳作为客家祖根地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明确了研学项目在传承客家文化、培育青少年文化认同等方面的目标,提出了多元化的研学课程设计与多主体协同的合作模式。
马少军指出,将充分发挥协调联动作用,为研学项目提供政策扶持、场地保障和服务对接,更要保障好、服务好,让“客家寻根洛阳研学”在伊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王群乐表示,洛阳作为客家祖根地,推动寻根研学事业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连接海内外客家儿女的纽带,下一步要完善方案,广泛联系,扎实推进,有效实施。
陈红超指出,客家寻根研学事业的发展需要打破地域与思维局限,打开智慧之门,既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着力打造“客家寻根洛阳研学”特色品牌,提升洛阳作为客家祖根地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推动洛阳文化走向国际舞台。
洛阳客家联合会、伊滨区相关部门、客家之源纪念馆等单位将根据研讨会达成的共识,进一步细化完善研学方案,加快推进与高校、研学机构、海外客家社团的对接合作,逐步落地各项研学项目与交流活动。更好地发挥客家祖根地的文化辐射作用,吸引更多海内外客家儿女回到洛阳寻根问祖、研学交流,推动客家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为洛阳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助力洛阳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名城,让客家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与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