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都在节日里】国际友人共庆元宵节

来源:河南省华侨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协会 发布时间:2025-02-14

  2月11日,正值乙巳元宵节前夕,郑州汲古瞻园艺术馆内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氛围。“见园见物见生活· 赏景赏心赏非遗”留学生元宵节瞻园行活动成功举办,来自巴基斯坦、尼泊尔、柬埔寨、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印度、伊朗7个国家的15名郑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热情参与,共同在首个非遗春节年度过文化气息浓厚的一天。

图片

  本次活动由河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河南省华侨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协会、郑州非遗保护和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中心、郑州汲古文化艺术研究院联合主办,郑州汲古瞻园艺术馆承办,活动得到了河南国际传播中心、郑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大力支持。河南省华侨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邓东平、副秘书长刘滨等参加活动。

  活动当天,留学生们漫步在徽派建筑与院落楼阁之间,从换上汉服那一刻起,便开启了他们在瞻园的“穿越之旅”。签到处,早已准备好的笔墨纸砚吸引了每一位留学生提笔向前。随着“大卫”二字书写完毕,来自巴基斯坦的David同学率先在宣纸上留下了自己的中文名,他表示写毛笔字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感受,并十分期待在瞻园的行程与体验。

图片

  从徽派建筑的详解到“宋代四雅”的简介,在汲古瞻园中,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们对身旁的一切都好奇不已。实际上,随着“见园见物见生活”仰韶彩陶坊杯瞻园非遗主题展的成功举办,如今的汲古瞻园,实际上早已“别有洞天”。

  自乙巳非遗主题展活动举办以来,汲古瞻园容纳了50余个非遗项目,为有代表性的非遗传承人打造专属场馆,展现非遗技艺在当代生活中的价值与应用。留学生们近距离观赏了皮影戏、剪纸、钧瓷、烙画、核雕、皮雕、蛋雕、花馍、猴加官、麦秆画、掐丝珐琅、河洛女工、古琴艺术、张氏泥猴、金石传拓、溱洧婚俗、嵩山泥人、刺绣技艺、传统绳结等五十余种精妙绝伦的非遗项目,深刻感受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这也使得留学生们在品味晋派、徽派建筑之美外,额外获得了体验传统非遗的机会。

图片

  传统灯谜的玩法讲解、“入窑一色 出窑万彩”的钧瓷烧制工艺、惟妙惟肖的嵩山泥人、河洛剪纸……在瞻园,来自河南各地的优秀非物质文化传承技艺让留学生朋友们应接不暇。在瞻园讲解员与非遗传承人的介绍中,同学们也逐渐被激发出了“跃跃欲试”的心理。

  在本次活动的主会场徽派大厅中,“传统结绳”与“非遗花馍”的手工DIY活动,恰好满足了同学们在游园之外的参与需求。在结绳技艺展示中,来自传统结绳艺术的非遗项目传承人方晓东老师手把手演示“中国结”的制作流程,粗大的红色线条在方老师的指导下,逐渐变成了精致玲珑的中国结,吸引同学们的拍照留念。

图片

  同样,非遗花馍传承人雷晨曦也将色彩丰富、意义美好的“中国蛋糕”搬上制作舞台。“一个金元宝,招财又进宝”,捏、擀、压、揉……随着金色面饼经过一道又一道手工工序的赶制,它在同学们手中变成了一个个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金元宝”。雷晨曦说,经过醒发、蒸制之后,这些金元宝会膨胀定型,最终成为可以食用的“美味花馍”。

  在完整体验过今日所有活动之后,来自孟加拉国的Tanim抒发了对此次瞻园行活动的赞叹,他说:“从建筑设计到茶艺书法,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人印象深刻,正如我选择的这件红色汉服一样,它的背后就蕴藏着好运与吉祥。实际上,这是一次非常有趣的学习之旅,对我的生活来说值得纪念,我也会将此次经历分享给我们国家的朋友,吸引他们也能来中国学习参观。”

图片

  元宵节作为中国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团圆、和谐与希望的寓意。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让国际友人更加深入地体验了中国春节的民俗文化,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中国年味,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与友好情谊。

  未来,河南省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协会将持续致力于搭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吸引更多国际友人参与此类活动,共同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共同书写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