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西峡:华侨三兄弟,两代人接力回报桑梓

来源:南阳市侨联 发布时间:2024-05-29

  在河南省西峡县重阳镇重阳村河北营组,一座大桥成为当地村民出行的唯一通道,说起这座桥,村民们纷纷提起李钧儒。

  1928年,李钧儒出生在河北营组,1972年,李钧儒移居美国纽约。

  身在异乡,遥思家乡。在美国的李钧儒虽然衣食无忧,但是一刻也没有停止思念家乡,虽然老家地处山区,但是仍然令他魂牵梦绕,不知道多少个夜晚,他站立窗前,望着家乡的方向,思潮起伏,泪湿衣襟。河北营组,那个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小山村就像一根绳子,无时不在牵动着他的心。

  1986年,58岁的李钧儒辗转回到家乡,让他没想到的是,家乡已经不再是记忆中的食不果腹,已经不再是记忆中的贫瘠落后,取而代之的是,山清水秀,安居乐业,虽然无法与大城市相比,但是仍然让他感觉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望着曾经的一切,眼前的一切,他忍不住潸然泪下,为久违的回归,也为回归后的巨变。他觉得自己应该为家乡做点事情,看到家乡群众趟水过河,出行困难,就投资4.5万元人民币,建造了这座长60米、宽4米的双曲拱钢筋混凝土大桥,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

  除了捐资修建大桥,李钧儒还连续5年在重阳镇设立奖学金,帮助21名重阳籍大专院校学生完成学业,累计资助资金5万元人民币。

  得知堂兄李钧儒的善行义举后,久居台湾的李丰春也萌生了回报桑梓的想法,1998年回乡探亲期间,他看到堂兄修建的大桥和村内道路年久失修,就拿出2万元人民币对路面进行了硬化和修补。

图片1

  李均玉也是李钧儒的堂弟,看到族内两位兄长如此慷慨,也不甘落后,于2002年出资10余万元在家乡修筑长500米的防洪坝,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水患,群众依托防洪坝改造良田6.7公顷。此外,李均玉和儿子李博文还在家乡修建了图书馆,购置了一批文化娱乐设施,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家乡父老乡亲们的赞誉。至此,李氏三兄弟的爱心行为在家乡传为美谈,更深深地感染着他们的下一代。

  1989年,李钧儒留美执教的侄子李效敏,考虑到叔父年纪大行动不便,便接过爱心接力棒,继续为重阳籍大学生捐资助学,拉开了爱心接力的序幕。紧接着,李钧儒的长子、现定居美国加州的李博谟,李钧儒的次子、在美工作的李博谊也都加入到反哺家乡的行列,与家乡保持着密切联系,及时为家乡的发展牵线搭桥、贡献力量。至今,李氏华侨的爱心接力仍在继续。

  一座桥,三兄弟,两代人,抒写着海外游子的拳拳爱心,也在家乡河南西峡留下了一段佳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